實在是太多人看成牽「紙鶴」的手,我每次聽到都會回:牽紙鶴是講景行廳的故事....
牽紙鷂是牽風箏的,中途學園的故事....
因為上次上電台主持人也問,ptt上也有人覺得「這是一些真實案例改編」
播出好像也打:中輟生的真實案例
所以我想做一些說明
我開始做訪談時,是以了解老師的心態、苦處、教法,
及中途學園的運作為主,因為這是我不熟悉的。
我第一次參觀完中途學園與一位老師訪談完,就寫完人物介紹、及20集故事大綱。
因為時間有點趕,要是有不懂得就問谷大哥....或打電話給老師
(當然在後續的劇本編寫上,還是有做調整與修改,不過大方向沒有變)
孩子們的背景設定,我完全沒有參考真實接觸的案例
是說我接觸中途學園的孩子們也多半是觀察,觀察他們與老師間的相處模式
(整個沒大沒小和樂融融);
我做採訪的時間頂多能跟孩子們抽煙交朋友(誤),也不足以讓孩子們與我交心;
而老師們受訓練的背景下,不會隨便跟我討論孩子們的故事,除非是經過孩子們的同意
孩子們的設定,是從中輟因素分析研究出來的(每年相關單位都有,因素大同小異)
選出幾個重大因素區隔出:金毛、小星星、曉萍、阿達、宅炮的背景(指的是家庭狀況);
(小羊與肥滋則沒有特別設定)
至於事件,就打開報紙都有.....
配合人物的背景、及中途學園的運作,交互架構出故事
老師的設定
毓秀是一個外人的觀點進入中途學園,讓觀眾一開始就了解中途學園的運作模式;
振毅,則是我自己採訪過之後,產生的人物;我只是想是我在中途學園工作的話,
萬一有學生經過我的錯失而出事,是如何的愧咎折磨,要如何走出那樣的陰影;
pro阿公:主要是因為不想觸及宗教(大多數的中途學園老師們都有宗教的支持,才能撐下去)、
及一些基金會運作的團體,因為人物太過複雜,就避開,走私人經營路線,
而得過很多癌症的背景,則是看到這則影片(衛生紙可能要準備一下,再點下去)
主任:因為裡面的角色都太熱情,太神話了,需要有一個混一點、一個正常一點的人
好吧!一個搞笑一點的....(不過導演後來把毓秀也調的蠻搞笑的)
那到底是不是真實案例,好像也是,因為這些事每天都發生在你我的周圍,
但未免對號入坐,或牽涉無辜,我要先說明,跟採訪真的無關的....
寫完劇本也有請幾位老師過目(看的有點累就是,他們真的很忙),
是否有over,或不切實際之處?
畢竟相關一些少年保護的法令、程序,我也不熟悉,光聽谷大哥說,有時真的一頭霧水
寫完故事大綱後,其實我還花比較多時間跟老師們接觸聊天,跟學生們上了一兩次課,
醞釀進劇本的氛圍及一些輔導教育的理念及方法,感受那種對學生的熱情....
(真的不騙你,中途學園的老師都超年輕、超熱情的啦)
唯一採訪過得來的事件,其實是阿達的部分,
在後段開始散打以後的兩個事件(我就先不提,避免有雷)
這兩件事實在是太感人也太出乎我意料,那個我編不出來
大概是這樣,想到再說....
谷耐
ps:明天綜藝大哥大,有中天、靖婕、少懷上場,可以看一下,很可愛